【摘自《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第60期】
文︱湯舒雯/新生代作家
如果你和我一樣,從小看迪士尼與宮崎駿動畫電影長大,因此日後可能也未曾忽略、甚至難以抗拒讓電影配樂在觀影中壓倒性地介入,然後隨著時間的教養、累積的品味,從東方到西方,從好萊塢到歐洲,你很可能也和我一樣,日益在心裡私房了一份電影配樂大師名單。那麼我有把握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必定會榜上有名;我們很難不是莫利柯奈的粉絲。
如果你和我一樣,從小看迪士尼與宮崎駿動畫電影長大,因此日後可能也未曾忽略、甚至難以抗拒讓電影配樂在觀影中壓倒性地介入,然後隨著時間的教養、累積的品味,從東方到西方,從好萊塢到歐洲,你很可能也和我一樣,日益在心裡私房了一份電影配樂大師名單。那麼我有把握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必定會榜上有名;我們很難不是莫利柯奈的粉絲。
我一直相信,對一位真正的藝術家而言,只要列出他的作品,就足以說明所有事情。半世紀以來,莫利柯奈完成超過五百部配樂作品,類型橫跨劇場、電台、電視與電影,性質包括流行音樂與絕對音樂;其中九成是電影配樂。在那些你我如數家珍的電影中:《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1964)、《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教會》(The Mission, 1986)、《鐵面無私》(TheUntouchables, 1987)、《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8)、《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2000)、《真愛伴我行》(Malena, 2001)⋯⋯沒有人能不提到它們的音樂,作曲家卻總是與奧斯卡的電影配樂獎擦身而過。也因此當2007年奧斯卡終於以「終身成就獎」推崇了莫利柯奈的貢獻,樂迷還是忍不住要多抱怨兩句:真是遲來的肯定。
但是作為中文世界裡第一部莫利柯奈訪談紀錄,有如寶典,來得再遲,也不容錯過。在序言中、在側記裡,在Q&A,主筆的安東尼奧.孟達(Antonio Monda)所流露出來的,往往無非就是一個你我一樣的小粉絲(即使他本身亦是著名的導演、編劇、製片與作家),面對著尊敬的偶像,努力想問出夠水準的問題,卻又無法掩飾地著迷於那些經典的作品,且對大師的日常、以及大師如何評價其他大師充滿好奇。
@「老實說,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大家都只知道我是做電影配樂的,覺得很痛苦。」──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 1928∼)
其中幾個動人的片段,包括莫利柯奈談起導演培特利(Elio Petri)開過的一個玩笑,卻是他配樂生涯的重要一課。那是培特利曾在試片時,突然捨棄莫利柯奈為電影量身打造好的配樂,改以他過去的作品取代。莫利柯奈描述他當時的心情:「我簡直不敢相信,我非常難過……我覺得他是為了不要讓我覺得丟臉,所以還是用我寫的作品。他用這個方法避免傷害我的自尊心,但我還是受傷了。……那十分鐘對我而言是一種折磨,試片結束後燈亮了,培特利用羅馬方言跟我說:『莫利柯奈,你怎麼老是上當?你寫了有史以來最美的音樂,我開你這個玩笑,你應該甩我兩個耳光的。』」莫利柯奈停頓了一會兒。他眼中閃著淚光,忍住激動情緒繼續說。「那是很重要的一堂課。我明白了為什麼導演才是電影的主人,而我們音樂家是為他服務的。幸好我是在他選擇了正確音樂的時候搞懂的⋯⋯。」
另外一個溫柔而美麗的時刻, 主角是冷面導演狄帕瑪(Brian De Palma):「我們一起工作的時候,他的回應總是很精簡,讓我以為他並不滿意。我準備回羅馬的那天晚上,他要求跟我碰面,雖然我的時間很緊迫,但我還是說好。他很堅持要過來找我。他要口譯把他說的話逐字逐句翻譯給我聽,他說:『我沒想到會有這麼美的音樂,或許我不配。』他眼眶含淚。口譯深受感動,我也一樣。結果我們三個人像愛哭鬼那樣淚眼汪汪的……」
在「明白了導演才是電影的主人,而配樂家為其服務」的同時,仍要以一個音樂家的驕傲說著「他選擇了正確的音樂」。而「這麼美的音樂,或許我不配」真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一位導演對一位配樂家最崇高的讚美了。
然而,對於「絕對(assolutto)音樂家」身份,始終仍有執著的莫利柯奈,他所謂的「絕對音樂」,自然是相對於配樂而言,「由作曲家一個人掌握,不需要滿足電影或導演的需求」的音樂創作。他甚至不諱言自己會因為只以配樂家身份被記憶而感到失落。這樣的心事對廣大樂迷而言,畢竟是即使得知,也無法介入的。莫利柯奈一向誠實而不畏於掃興。所以當他說:「《荒野大鏢客》是李昂尼(Sergio Leone)跟我最糟糕的作品」,我知道,那和他說「事實上沒有靈感這回事。要捲起袖子才會有藝術,而且還得『埋頭苦幹』。」一樣真心。
今年五月,我前往了波蘭古城克拉克夫(Krakow)參加第四屆國際電影配樂節。繼前幾屆包括《魔戒》的霍華‧休爾(Howard Shore)、《蜘蛛人》的丹尼‧埃夫曼(Danny Elfman)、《駭客任務》的唐‧戴維斯(Don Davis)、《臥虎藏龍》的譚盾等堅強陣容;今年受邀的音樂家包括了日本吉卜力動畫的久石讓、電玩《太空戰士》的浜渦正志,《神鬼奇航》的克勞斯‧巴德爾特(Klaus Badelt)等。而莫利柯奈的作品,則是早早就當仁不讓地被請上了第一屆的首場次節目。這樣一個少見的、以電影配樂為主的音樂節,爆滿的會場,虔誠的聽眾,之中或許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樣,並不完全觀賞過這些配樂原為之服務的每一部電影吧。可是那些因樂音而起,在我們腦海中各自補完的,卻是不輸電影的風景。即使是曾搭配著影像一起被經驗的配樂,也會有自己的生命;成為了誰的絕對音樂。我想起的,是〈黛博拉之歌〉 (Deborah’s Theme)、是〈賈布里耶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是〈淘金熱〉(Ecstasy of Gold)、是〈愛〉(Love Theme)與〈奏愛〉(Playing Love)⋯⋯
一定有這樣的事情的。親愛的莫利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