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書訊] 慢讀唐詩:愛上源自生活的美麗


慢讀唐詩:愛上源自生活的美麗

琹涵著/240頁/240元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教授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周芬伶
相聲瓦舍創辦人、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馮翊綱
感動推薦


唐詩,歷千百年而吟誦不絕---
語言節奏優美、文字瑰麗多采;
讀懂唐詩,可以是一種抒發,一種享受。
這是一生受用,最最親切的唐詩體驗本。

◆ 這是寫給現代人的唐詩體驗本,無論人生境遇如何,都能在唐詩裡找到答案。
◆ 從唐詩感受文字之美,你也可能成為下一位歌詞大師林夕或方文山!

琹涵、臺灣最重要的資深散文作家
將唐詩精髓用現代語言作了最完美、最成功的嶄新詮釋


★唐詩其實很生活!
琹涵以溫柔婉約的文字,寫成一篇篇敦厚深情的散文,讓人深刻感受到唐詩與現代日常生活的緊密連結。無論人生遭逢什麼境遇,都能在唐詩裡找到答案。
★唐詩為你紓壓解鬱!
在唐詩裡,我們看見了喜怒哀樂的呼應,找到了情緒困境的出口。心煩意亂時,就讀讀唐詩吧!
且看琹涵如何解讀唐詩,感受其中的情緒轉折,體悟出人生真義。
★從唐詩奠定寫作基礎!
從琹涵的散文,學會將詩入文的寫作手法,同時也能從唐詩中學習前人運用文字的巧妙,以及表達人生際遇與感悟的意境,成為寫作好手。


作者簡介
琹涵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研究所結業。曾任國中教師,目前已退休,專業寫作。其作品《成功》、《酸橘子》先後入選國中國文課本,文章也被大量採用作為高中高職聯考及北一女等名校甄試閱讀測驗的範文。曾獲中山文藝獎散文獎,著作等身,目前仍勤於筆耕。
琹涵的文字清麗雋永,內容情真意切,總是因其自然誠摯而動人心弦。不論寫人、寫事、寫物、寫景,莫不基於愛和同情,常映現出澄明的心境及自勉勉人的情懷。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書訊] 走進都會中國


走進都會中國: 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

李政亮著/240頁/220元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委/吳介民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專家/徐斯儉
資深媒體人/陳浩
文化評論人、前旺報文化副刊主任張鐵志
強力推薦

中國──拆哪(CHINA)。

二○○○年到北京大學讀書,之後任教於中國的大學,作者至今登陸逾十年。置身經濟高度膨脹、社會劇烈轉型的國度,他由城市出發,不談大國崛起、不論世界市場,從日常文化角度來觀察席捲世界的紅色狂潮在地現象,剖析改革開放後都會「拆哪!CHINA的軌跡,寫下生活在中國最真實的一面

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有句妙喻:「中國──拆哪(CHINA)。」因為當時城市裡到處是以白色噴漆寫著「拆」字的低矮樓房。其實,無論具體的城市建設,還是生活、思想、社會、文化,「拆哪!」正足以說明轉型中國一切都在進行式的變動中。

換個角度認識中國!
    中國的都會化,已非昔日所想像。
   「八○後」、「九○後」這群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新興世代
   他們普遍的生活態度與小資氛圍,改變你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你可以在本書看見──

七九八藝術特區、新東方、城管、雕刻時光、萬聖書園、小資文化、
八○後、和諧社會/河蟹、潛規則、牛市/熊市、雷人、康師傅旋風、
仙蹤林、馮小剛、趙本山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的世界觀,不可或缺的一角。
    本書近距離的描繪「進行式」的當代中國,讓人輕易可以迅速瞭解中國近十
    年來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更有助避免刻板印象的干擾、利於市場觀察、拓
    寬思考面向及眼界

作者介紹:

李政亮
  
   輔仁大學法學士、台灣大學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著有《美好年代.巴黎片斷:廣告海報中的城市故事》(2008)、《太平洋濱陽光下:世紀末台灣向度的思索》(1999
   
    十年前初旅中國,看到社會轉型過程當中的種種社會文化現象,相信在大學、書店、建築、異質文化等城市文化的表象背後,總有一些值得探究的事物。
    二○○○年開始,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社會,迄今十年。這十年正好也是中國大轉型的年代,「大國崛起」、「世界市場」等語彙成為描述中國的形容詞。期間所寫的中國觀察作品,部分文章曾發表於《中國時報》、《聯合報》、《新台灣週刊》、《兩岸雙贏》、Taipei Times等報刊。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曝光] 慢讀元曲,中國文學與人生際遇的交會之光:專訪琹涵老師

文章來源:誠品站
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510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然而,在這些文學寶藏中,你是否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

曾任國中教師的散文作家琹涵,運用深厚的國學底子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交融寫出了《
慢讀唐詩》《慢讀宋詞》。雖然古典詩詞已存在千百年歷史,然而其中雋永的情意卻能跨越時空,和今日的感懷互相呼應。

笑稱自己是「用功與快筆作者」的琹涵,在這個涼爽的秋日,推出了慢讀系列三部曲的終章《
慢讀元曲》。和前兩本書一樣,先介紹元曲的來由和特色,個人生活點滴與元曲相契合,每個篇章都是一些人生感悟。

在本書中,洋洋灑灑地收錄五十一篇的散文隨筆,是如何蒐集成那麼多人生片段與古典詩詞呢?對於畢業於中文系所的琹涵,古典詩詞本不是問題。

隨手紀錄美麗詩詞

「唐詩、宋詞、元曲本就是中文系必修課程,只是讀得多不多、深入與否。趁著撰寫這三本書的機會,能夠再讀一次,受惠的是自己。當一個中國人有這些文化寶藏相伴,足以致富!」

琦君讀到了喜歡的詩詞,會用小冊子紀錄下來;琹涵也學到了這個好習慣。琹涵說:「我覺得可以常常接近這些美麗的事物很好,透過手寫詩詞的方法,也能內化到心靈當中。這或許是我能夠在生活中信手拈來古典詞曲的原因吧!」

通常都是什麼時候閱讀和紀錄呢?琹涵說:「我會利用生活空檔的時間來閱讀,時間不定,可能是清晨的幽靜時刻或工作完畢的空檔,挪出一天生活中的一小時,悠閒地讀,便能從這些詩詞中喚回美好的感覺。」

琹涵過去的六十幾本作品中,總是富有積極正向的意涵,非常「勵志」,在慢讀系列中,抒情和感懷的風格和過去頗為不同,然而仍是帶著她的「正向思維」。

對於這種風格的轉變,琹涵笑說:「正面思考的特色和我的成長背景有關吧!我從小喜歡閱讀,童年時生活比較窮困,不太有錢可以買書,但母親會帶我去圖書館,這讓我一生收惠良多。我的父母也是善良、認真、務實、與人為善的人,我和弟妹們都承襲了這種陽光個性的天賦。」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書評] 望向大陸…驚見茫然錯置的「拆哪」

【聯合報╱記者 羅印冲】


     「中國景象就如同萬花筒,每轉一次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景觀,時而讓人驚艷、時而讓人疑惑,令人產生『我現在到底在哪裡』的茫然和錯置。」天津南開大學台籍副教授李政亮,透過流暢的文字,帶領讀者從流行文化、國族想像和日常生活等面向,洞察中國的輪廓和內裡。
     在他筆下,中國雜揉了讓人驚艷,也讓人困惑的各種現象。在北京或上海的商業中心,望著高聳的大廈,腦海出現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但時髦的廣告,不時與僵硬的政治宣傳標語,出現在社會各角落,讓人「認知不和諧」到了極點。
     從流行文化觀察,官方意識形態巧妙地和資本、巨星聯手演出,在娛樂的文化政治中狂歡,讓中國猶如一個文化實驗場。作家「韓寒」也許是個特例,他靠言論市場消費者的認同,得以與體制保持距離;但回過頭來看,沒有問題叢生的體制,哪來韓寒?
     在國族想像部分,作者用「電影」反思兩岸如何呈現彼此的圖像。從早期台灣電影中塑造的「反共意識」,到去年「父後七日」對上海商業形象的營造,中國圖像已有全新面貌。
     日常生活是最貼近民眾的觀察視角。作者以大陸幼稚園教育為例,所謂「入園難,難於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已成為大陸家長的夢魘。連進幼稚園都要奉上幾萬元的贊助費;但若只有錢、沒有「關係」,恐怕還是徒勞。
     大陸學生在高壓學習和無止盡的考試中喘息,但據調查,中國大陸孩子計算能力居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是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北京的孩子喜歡結交成績好的朋友,東京和首爾的孩子卻喜歡有趣的朋友。
     作者試圖透過本書,提供讀者在「市場機會論」和「軍事威脅論」以外,第三種看待中國的方式;上述兩種主流觀點,不僅相互對抗,同時也壓抑了另類中國觀的可能。作者說,只要另闢蹊徑,就能看見想像框架外的中國,這也是他寫作的初衷。

【2011/10/02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6626334.shtml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曝光] 秋光裡的一枚果

秋光裡的一枚果
作者/琹涵

    《慢讀元曲》在美麗的秋季出版,的確是讓人開心的事。

    它像一枚果,曾經在春天開花,燦爛而迷人;曾經在夏日裡醞釀,涵育了天地的菁華,而後它成了一枚果,飽滿而豐實,繽紛而美麗。
    您會喜歡《慢讀元曲》嗎?真心希望能得到您的青睞,更由衷盼望能為您平淡的生活鑲上一道華麗的金邊。
    生活,是值得期待的。能活著,就是一種美好。
    有一次,我搭計程車,和司機先生閒聊。那天,或許他的心情不好,從交通亂象、失業人口、藍綠惡鬥……沒有一樣讓他滿意,越說越是沉重,末了,他的結論是「活著,真沒意思。」我跟他說:「可是,人身難得。」他卻突然頓悟了,頻頻點頭說:「對對,想想看,如果是豬,吃廚餘,喝餿水,養大了,被賣、被殺,豈不是更可憐?」最後,居然出現了一個充滿光明的結局:「我們都應該活在當下,珍惜此生。」好有趣,真是始料所未及。
    在我眼裡,有很多司機先生能言善道,都是生活觀察家或街頭哲學家,開著車遊走四方,見多識廣,頗有意思。
    我常把生活中的小故事寫下來,因為他們都太真實了,充滿了生命力。有時候,也拿這些故事來和唐詩、宋詞、元曲搭配,讀者們也喜歡。我如何知道呢?有些是朋友們反應,而銷售的成績也會說話。
    在慢讀系列以前,我出版了六十本書,不能說銷售得不好,也不能說讀者不喜歡,但是在《慢讀唐詩》上市後……
    我的文友清標就跟我說:「要特別恭喜妳,實在是寫的太好了,讓唐詩落實到生活裡,這麼別出心裁的寫法,的確充滿了創意。」
    作家蔡碧航說:「把詩人寫詩時的心境娓娓道來,再接續起自己的心領神會,千古會心,多麼難能可貴。」
    網路上的稱揚更多,小仙子說:「散文和唐詩的結合,讓人目不暇給,的確溫柔敦厚,洋溢著典雅和清新。畢竟是文學的根柢深厚,信手拈來,成績卓著,令人驚嘆不已。」……
    《慢讀宋詞》推出以後,所得到的回響更遠超出我的想像。
    從來自視很高的學長給了這本書很不錯的評語:「寫的非常好,建議再寫一本。」
    我的作家同學陳維賢說:「妳應該繼續寫宋詞。」她一一指陳此書的優點,包括她特別偏愛的幾篇,例如:〈星星的眼睛〉、〈四季有花香〉、〈思念的重量〉和〈悲歡渡口〉。又說:「一點也不輸《慢讀唐詩》,原來,你也適合來寫宋詞。」
    三慶教授說:「真是佩服妳的敏感觸覺與快筆。」  
    一瑾教授說:「讀你的書總讓我沉思不已,空氣裡瀰漫著回望的馨芬。」又說:「外子超喜歡的,他說,你的文筆真好,而且讓他終於知道那些名句的出處了。我會將大作列入學生主要參考書書目,再度謝謝你.。」
    淑芬說:「前兩週託姊姊帶了一本您的大作《慢讀宋詞》回台中,送給媽媽當生日禮,因媽媽都不收我們的禮物,又超愛看您的書,所以這是最佳的生日禮物。媽媽一直誇讚您心思細膩,她說好喜愛唐詩和宋詞這兩本書。您的書,讓媽媽生活在美的意境與知識的探索中呢。」
    文友甲麗說:「發現與琹涵以往的勵志風格不同,此書抒情風很重,非常情深意濃,很感人。」又說:「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將古典詩詞與今人的遭遇、故事、心境相聯繫,實在是文學創作上的一大新發明,誠前人之所未有。書中多首宋詞是我深深喜歡,經常吟詠的。而友人的故事也讓人感動喟嘆。以作者之年紀和經歷,知道這麼多的人生故事與情感,終能成此情深意濃、耐人回味之作品。猶記大學時代葉慶炳教授說:作家與常人之不同是,能將痛苦化為創作。不似一般人就僅白白痛苦而已。當然這些大多是他人之故事,不一定是琹涵自己的故事。但她能化為文字,就是了不起,不愧是著作等身者。這種古典文學的書能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真令人興奮。一方面是作者功力深厚,另一方面也表示社會上還有人喜歡古典文學。恭喜琹涵。」
    更多的回響,來自國文老師們:
    有人說:「謝謝,能讀到這麼好的書,多麼教人感動。當初也曾情意殷殷,在現實生活裡卻一一受到了磨損,藉由這本書,有很多新的省思,希望重拾初心。否則,再一遲疑,恐怕就真的晚了。」
    有人說:「宋詞的優美,是因為和生活相結合,帶給我們更深的感動。」 
    有人說:「給了宋詞不一樣的面貌,字字扣人心弦。」……
    非常謝謝來自各方的許多鼓勵,如果那是星光,早已閃爍了整個夜空;如果那是花朵,必然繽紛了整個大地。
    對於一個辛勤的筆耕者來說,那是太過豐厚的報償。在茫茫的人海裡,我苦苦尋覓的,不就是這知音的眼眸嗎?
    《慢讀元曲》是我在這美麗的秋光裡,獻給您的一枚果,真心希望您也會喜歡。